查全性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化学家、教育家、我国现代电化学重要奠基人之一。武汉大学在讣告中称:改革开放以来,查全性先生积极参与或建言献策,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被称为“建议恢复高考第一人”
1977年8月,正值武汉盛暑,查全性被告知要去北京参加科教工作座谈会,在这个由邓小平同志亲自组织并全程参加的会议上,临时参会的查全性第一个大胆谏言恢复高考,并且促成了小平同志最后的拍板。
“现行招生制度的弊端首先是埋没人才,一些热爱科学、有前途的青年选不上来,一些不想读书、文化程度又不高的人占据了招生名额。”查全性痛陈当时的招生制度的弊端,并给出相关建议。
1977年8月,邓小平、刘西尧等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邓小平正对面坐着的就是查全性)
查全性一言既出,举座惊讶。没想到邓小平听完后,向查全性点点头,略一沉吟后便一锤定音:“既然大家要求,那就改过来,今年就恢复高考!”
是年8月7日,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汇编的第9期《科教工作座谈会简报》,共4页,纸张已发黄,约1200字,上面记载着查全性那次改变上千万人命运的一次发言。
新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冬季高考
1977年,关闭了11年的泱泱大国的高考考场终于再次敞开了大门,一个可以通过公平考试竞争改变自己命运的时代又回到了亿万民众的中间。
这年冬天,举行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唯一的一次全国冬季高考,570万学子踊跃报名应试,加上1978年夏季的考生,两季考生达到了1160万人。这些考生从山村、渔乡、牧场、工厂、矿山、营房、课堂奔向考场。多少人的命运由此改变,中国的教育事业终于迎来期待已久的春天。
1977年,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冬季高考
恢复高考,邓小平从1975年第一次复出就开始酝酿,1977年第二次复出就抓紧筹划,准备1978年恢复。查全性独特的贡献就在于:他在关键时刻关键的建议,打动了邓小平,使得恢复高考提前到1977年。
邓小平的决策,查全性的建议,改变了几代青年人的命运,改变了中国教育的走向。1977年、1978年考入大学的知识青年,受惠最大最直接。他们之中的大多数成为日后中国社会的栋梁之材。
来源:武汉大学官微
“第一,他(邓小平)很有诚意;第二,我觉得的确是一个好的机会,这个机会非常难得,中国高等教育非常重要。”查全性回忆起当时自己的内心感受,“我就是碰到这个机会了,我深深的感觉到假如错过这个机会,非常可惜。”
在查全性看来,自己当时提出恢复高考制度,“并不是因为我特别有创见,只是我有机会说几句真话,而我敢于说。”正是那几句真话,使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生了深刻的改变。
八十高龄还指导博士生
1980年,查全性被评为中科院院士。“当时不像现在这样隆重,我事先一点都不知道,连申请表都没填过,是数学系的李国平教授从北京开会回来告诉我的,他说祝贺你当了院士,整个感觉跟参加一个学会差不多。”
查全性研究的领域是电化学,通俗地说就是利用化学反应来发电,或者用电来实现化学反应,具体地说就是研究电池。八十高龄的时候,他仍然活跃在教学科研一线,经常帮别的导师指点博士生。业余时间就上网,浏览时政、科技动态,过得充实愉快。
谈到研究水平,查老曾说:“我们的论文经常发在世界一流的专业期刊上,理论水平是世界一流。至于实际应用嘛,各有各的目标,有的做民用,有的做军品,新出的传奇SF,各有千秋吧。”
来源:武汉大学官微
武大设立“查全性教授1977奖教金”
熊晓鸽与周全便是众多“幸运儿”中的一员。2017年,为纪念恢复高考40年,感恩查全性院士在1977年积极倡言恢复高考这一历史性建议与贡献,1977年参加高考的IDG资本全球董事长熊晓鸽及合伙人周全向武汉大学捐资1977万元设立“查全性教授1977奖教金”。
2018年熊晓鸽,再次见到93岁的查全性,心情激动到无以复加,甚至还留下了眼泪。熊晓鸽说曾经在10多年前在上海见到过查全性一次,不过当时查全性在台上,而熊晓鸽在台下,当时熊晓鸽还在台下给查全性鞠了一躬,如今见面,熊晓鸽又郑重的向老人鞠了一躬,他说我们一代人都感谢你。
查全性曾深有感慨地说:“我那次即席发言,没想到会改变几代中国青年的命运,真要感谢小平同志当年勇于振兴教育,诚恳纳谏恢复高考的改革魄力啊!”
当年,他的大胆建言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扶正了教育的发展方向,铸就了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如今,当年参加高考的学生,许多已成为社会的栋梁。愿先生一路走好,在天堂接受我们的感恩。
年轻的学子们聚集武大校园里,行走在求知的路上
人物档案:
査全性,中国共产党党员,我国著名电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査全性1925年4月11日出生于江苏南京,祖籍安徽泾县。195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1957年赴苏联莫斯科大学进修,1957年至1959年在前苏联电化学创始人A. H.弗罗姆院士指导下从事电极过程研究。
上世纪五十年代,查全性从苏联进修回国,在条件十分艰苦的环境下,克服重重困难,以极大的热情开始了他在武汉大学的电化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使武汉大学成为当时全国现代电化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